关闭
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

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

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

胡同改造:杨梅竹斜街留住老北京味儿

杨梅竹斜街地理位置

杨梅竹斜街设计效果

东起煤市街,西到延寿街,短短496米的杨梅竹斜街,几年间悄然发生着变化,见证了大栅栏文保区的变迁。如今,这里有原住民的人气儿,有老胡同的韵味儿,也有纷至沓来的各式创意店铺、设计机构,改变着这条胡同的生态,更新着原本落后的胡同生态环境。

与热闹熙攘的大栅栏西街相比,杨梅竹斜街显得有些内敛。夜幕降临,胡同里安静下来,老住户辛美君吃过晚饭,在胡同里悠闲地“溜达”。胡同西口连接着琉璃厂,胡同东边是繁华的大栅栏商业街,多走几步就是天安门广场,这让在杨梅竹斜街住了53年的辛美君颇感自豪。

杨梅竹斜街留住老北京味儿

三年前,杨梅竹斜街成为地区最早开始腾退改造的街巷,这次改造不同于一般商业改造,而是采取原住民自愿腾退的原则,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住民的生活形态。这次改造,杨梅竹斜街1700户居民中,529户选择了迁出,1171户居民选择了留下,辛美君一家就是这次腾退中留下的原住民。辛美君说,自己有很深的“平房情结”,即使住得挤一点,也还是喜欢这老胡同的“接地气”。  

随着腾退改造工程的推进,胡同变得越来越舒适宜居,这让辛美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。“几年前,胡同里特别乱,抬头是电线织成的‘蜘蛛网’,脚下是一个挨一个的煤棚子,胡同里一过车,车轱辘带起来厚厚的一层土。” 辛美君说,胡同改造后,架空线入地了,地面铺上了青砖,各式各样的时尚商户相继入驻,让胡同突然年轻起来。他激动地说:“你们可以晚上来体验一下,胡同里的夜晚才是最美的,粉色、绿色、黄色,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起来,如果再下点雨,撑一把伞走在胡同里,那就更有情调了。”

改造前的杨梅竹斜街72号院

改造后的杨梅竹斜街72号院

原住民开始享受着胡同改造带来的舒适生活,各种创意店铺和工作室也在仔细打量着杨梅竹斜街,而这条巷子仿佛也在筛选着它的“主人”。几年下来,杨梅竹斜街的文创产业看起来走得有些慢,胡同改造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说:“对这里感兴趣的人很多,但这里引进的商家必须要经过精挑细选,进驻之前必须提交相对完善的运营方案才行。”

最早一批落户于此的店铺,默契地选择了保留房屋的原有结构,在尊重老建筑的基础上,又做出了自己的气场。书籍设计师姜寻说:“我第一次来到杨梅竹斜街时,就相中了一幢曾是民国时期老报馆的青灰色建筑,这里也是世界书局的原址,有前厅和后屋,还有连接二楼的内部庭院。”很快,姜寻就把他的“模范书局”开在了这里,这样古色古香的建筑,给他收藏的雕版古籍找到一处气质相符的栖居地。

杨梅竹斜街的店铺

杨梅竹斜街的店铺

几年间,胡同里新开的创意店铺不少,闻风搬家而来的也越来越多。“铃木食堂”把第四家分店开在了杨梅竹斜街的一处四合院内;曾在宝钞胡同人气很高的Triple-Major创新零售实验空间《藥》也搬来了这里;以前驻扎在钱粮胡同的 UPlant-house植物店也迁入杨梅竹斜街128号。每一间店铺风格不一、定位不同,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杨梅竹斜街的业态,也聚拢成为更多元的文化。

在杨梅竹斜街努力“变身”的同时,它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,各类文化元素如同满天繁星洒落在大栅栏的每一个角落,错落有致又交相辉映。

前门西河沿街经过整修改造,恢复了百年前的风貌,胡同里的正乙祠、裘盛戎故居、百年老店也一一呈现在眼前。大齐家胡同、棕树斜街、大耳胡同、茶儿胡同、三井胡同等18条精品胡同,经过改造,也重现了胡同原有的风貌。

在胡同改造中,一条条破旧的胡同不仅换上了亮丽的“新衣”,而且拥有了自己的“个性”。百顺胡同的京剧文化、石头社区的孝文化、大齐家胡同的老字号文化、炭儿胡同的国学文化……每条胡同一个主题,展示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。

伴随着胡同的华丽转身,老字号商家也“不甘寂寞”。同仁堂、老舍茶馆、全聚德、瑞蚨祥、六必居等一批老字号相继建立自己的博物馆,向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讲述自己的百年故事,如今一个小微博物馆群在大栅栏地区已初具规模。

百年劝业场以民国时期风貌重张开放,引领周边业态聚拢。以劝业场为中心的“北京坊”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,8座新建单体建筑将以劝业场为中心铺陈展开,形成独特的文化历史韵味。

与此同时,93号博物馆、未来邮局等一批极具文化特色的单位也“闻讯而来”,并且吸引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民间艺术和创意产业聚拢到大栅栏,为大栅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。

本站申明:网友阅读本站内容,视为认同本站协议,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
标签:胡同改造:杨梅竹斜街留住老北京味儿

发表评论

最新评论